来源:互联网 阅读:-
近日,姑苏区蝴蝶妈妈社工服务社特邀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高等研究院副教授徐惠中老师在通安镇康复驿站开展系列活动。此次活动旨在向精神康复患者及家属分享志愿经历,普及3D打印技术知识,通过科技与文化的双重滋养,为服务对象及其家属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康复体验。
一、志愿之路:徐博士的志愿服务心路分享
作为通安康复驿站志愿服务队的一员,徐老师以其丰富的科普志愿者经历,点亮志愿的灯塔。他深情讲述了自己从初涉科普到深入其中的心路历程,每一份付出、每一次收获都饱含对科学传播的热爱与执着。徐老师的话语中透露出科普工作对于提升公众科学意识、促进社会正向发展的深远影响,激起了在场服务对象及志愿者们对志愿服务事业的向往与共鸣。徐老师的分享不仅是一次心灵的触动,更是一份行动的号召,鼓励更多人投身于志愿服务的洪流之中。
二、科技助力:3D打印技术在精神康复的创新应用
活动中,徐老师首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了3D打印技术的基本原理、发展历程以及应用领域。接着,徐老师重点介绍了3D打印技术在精神康复领域的应用,特别是自动药丸分配器的研发和使用。徐老师表示,自动药丸分配器可以有效解决患者漏服、错服药物的问题,提高用药依从性,从而促进康复进程。
为了让服务对象更直观地感受3D打印技术的魅力,徐老师还现场演示了自动药丸分配器的操作流程。服务对象和家属们纷纷上前体验,并对这项便捷实用的技术赞不绝口。
三、文化滋养:二十四节气之雨水知识科普
社工以生动的语言,将雨水的气候特征、传统习俗及养生智慧娓娓道来,让服务对象及其家属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随后,同伴辅导员小毛带领大家齐声诵读唐代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诗中细腻描绘的春雨景象与人们内心的温暖情感交相辉映,不仅加深了参与者对节气文化的理解,更在心灵的土壤中播撒下了希望与美好的种子。
此次系列活动,通过志愿分享、科技体验与文化滋养三个维度,为通安镇康复驿站的服务对象提供了全面而深刻的康复体验,不仅拓宽了他们的知识视野,更在心灵深处种下了积极向上的力量,为他们的人生旅程增添了新的色彩与希望。未来,通安康复驿站将继续举办更多的活动,助力服务对象更好的康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