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来源:互联网   阅读:-

资讯
2024
01/31
12:35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是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和“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内容。

兴业银行先行先试,在“两山”理论提出的当年即在国内率先探索绿色金融业务。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兴业银行从战略高度推进,顺势而为、创新引领,努力发挥绿色金融“头雁效应”,在服务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中持续擦亮“绿色银行”名片,连续5年获评明晟ESG境内银行业最高评级,以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稳步构建绿色资产负债表。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业的天职和宗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必须动态匹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业结构变迁。兴业银行顺应经济结构绿色化、低碳化发展趋势,坚持先立后破、稳中求进,做好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有效衔接,统筹支持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升级和绿色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开拓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赛道,助力高碳行业低碳转型,循序渐进构建绿色资产负债表。截至2023年末,兴业银行绿色金融融资余额1.89万亿元,较2023年初增长17%,其中,绿色贷款余额8103亿元,较年初增长27%,不良贷款率0.41%,既为我国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贡献了积极力量,也推动了自身资产负债表再重构,培育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深化绿色金融供给侧改革。坚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兴业银行着力推进体制改革,将绿色金融部与战略客户部合署,强化绿色经营理念与行业客户生产经营的紧密结合,让绿色理念融入各行各业,绿色金融服务更多客户,目前,绿色金融客户5.71万户,较2023年初增长14%。着力优化产品结构,持续推动绿色银行建设,形成了涵盖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信托、绿色租赁、绿色基金、绿色理财等全方位、多元化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降碳、减污、扩绿、碳金融”系列专业产品体系,绿色贷款余额、绿色债券承销规模均保持同业领先。着力探索数字运营,开发上线“双碳管理平台”,涵盖企业碳账户、个人碳账户、集团运营碳管理功能板块,已为1700多家企业客户创建“碳账户”,并基于企业碳账户落地了部分碳减排挂钩、碳资产质押业务,个人碳账户开户16万户。着力推动标准建设,先后参与制定国内《绿色信贷指引》《绿色贷款专项统计制度》《绿色银行评级方案》《环境权益融资工具》等一系列绿色金融政策与标准。

服务降碳减污协同增效。兴业银行坚持把降碳减污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把握重点、精准发力。巩固减污优势。重点支持水资源与固废两个细分领域,2023年相关绿色金融融资规模4195亿元,较2023年初增长10%。持续发力降碳,成立碳金融研究院,实施“绿色金融人才万人计划”,持续提升专业能力,加大清洁能源与储能、新能源汽车、绿色公共出行、工业节能减排等支持力度,助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降碳领域绿色金融融资规模10649亿元,占比56%,较2023年初提升8个百分点。发挥市场作用,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持续完善碳金融服务,创新推出以碳汇、碳排放权等为抵质押的融资产品。推进零碳运营,率先采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立即实施气候中性”倡议,践行绿色低碳运营理念,制定自身“碳中和”目标和路线图,开展集团碳盘查、碳核查,构建生态友好型银行。

前瞻防范应对气候风险。兴业银行坚持把系统观念贯穿应对气候变化、服务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全过程,妥善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和短期目标的关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强化全面风险管理,将ESG与气候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明确“三道防线”职责分工,科学制定23个敏感行业ESG授信政策,将ESG与气候风险因素融入投融资业务风险管理全过程。探索开展压力测试,加强行业研究,识别、关注、评估重点高碳行业转型风险,积极探索气候风险压力测试,防范高碳资产价值重估风险,提升气候风险管理前瞻性。统筹推动安全降碳,坚持有保有压、有进有退,统筹平衡好“两高”行业信贷管控与能源安全,既杜绝“一刀切”“运动式”减碳,也着力防范新能源产业因为非理性繁荣引发的风险,有序调整优化信贷结构,确保平稳过渡。

加强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坚持以绿色金融为抓手,搭建国际合作桥梁,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用好国际合作平台。首批加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负责任银行原则(PRB)、“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GIP)、中英绿色金融工作组、中新绿色金融工作组等国际可持续金融组织,并在其中发挥建设性作用。例如,连续3年担任GIP环境与气候信息披露工作组联席主席,开发信息披露评估框架,推动“一带一路”绿色投融资和环境信息透明化;提升国际话语权,积极参与赤道原则等国际可持续金融标准制定,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共建绿色“一带一路”,与越南、泰国、蒙古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等国家银行同业分享交流绿色金融发展经验,探索输出绿色金融资金、服务、技术和方案。

推荐阅读:叶紫网

 

THE END
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江苏视窗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