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阅读:-
从5月20日的小心翼翼试探,到9月10日戏台之上的从容绽放,北爱·益残“声腔拾光·步步成长”自我成长小组以为期12周的专业化服务为轴,将本土戏曲艺术与精神障碍患者心理赋能、能力建设深度融合,在“科学设计-精准干预-温暖陪伴”的递进中,见证患者从“自我封闭”到“主动表达”的蜕变,为该服务领域“艺术+专业支持”模式注入温度与深度。
一、专业框架为基,让成长有章可循
蝴蝶社工以“需求导向、目标分层”的专业服务逻辑为起点,前期通过半结构化访谈与心理状态评估,精准捕捉服务对象“自我否定认知突出”“社交互动意愿薄弱”“情绪调节能力不足”的核心需求,据此构建“认知重塑-技能强化-情感表达”三维成长目标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将抽象目标转化为可落地的阶段性任务:每期设定“一段唱腔学习+一次手工创作+一场小组分享”的固定模块,既以“唱腔呼吸训练”对应情绪生理调节,用“戏曲角色分析”引导自我特质挖掘,又通过“手工步骤规划”培养目标管理能力,形成“技能习得中渗透认知改变,认知升级中推动情感释放”的闭环,让每一步成长都有专业支撑、有明确方向。
二、戏曲艺术为媒,让赋能有质可感
小组跳出“艺术活动仅为娱乐”的浅层认知,深度挖掘戏曲文化的专业干预价值,让每一项实践都成为赋能载体。在戏曲技能教学中,戏曲老师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从基础的音准校正、身段协调性训练,到进阶的角色情感演绎指导,搭建阶梯式学习路径—最初连开口都犹豫的服务对象,在“逐字教唱+分段练习”的耐心引导下,逐渐能完整演绎片段;面对肢体协调性不足的问题,老师拆解动作细节,配合辅助练习,让僵硬的身段慢慢舒展。在手工创作环节,更是将“疗愈”与“成长”藏进细节:绘制脸谱时,引导服务对象用色彩表达内心,将“怯懦”转化为脸谱上的柔和线条,将“勇气”融入鲜明色块;制作扭扭棒戏曲发箍、拼贴脸谱贴画时,既锻炼精细动作与手眼协调能力,又通过“小组协作完成凤冠挂饰”的任务,设计“分工-沟通-互助”的互动场景,让服务对象在共同创作中自然打破隔阂,学会倾听与表达。
三、温暖陪伴为魂,让改变有光可寻
专业的服务从不缺少温度。蝴蝶社工始终以“支持者”“陪伴者”的角色,为成员筑牢心理安全网:当有人因唱不准而沮丧时,社工及时运用“焦点解决”技巧,引导其关注“已经学会的半句”,而非“没唱好的部分”;当互动出现沉默时,社工以“戏曲故事分享”为切入点,带动大家打开话匣子;收官活动上,不仅为每位服务对象定制含有名字的荣誉证书,还将他们制作的手工作品整理在展示架,让每一份努力都被看见、被珍视。正是这份“专业指导+情感关怀”的双重守护,让服务对象逐渐卸下心理包袱——从最初躲在角落不愿发言,到主动举手分享创作思路;从登台前紧张到手心冒汗,到演唱时眼神坚定、声音洪亮,这些细微却有力的改变,正是小组“专业与温度并存”的最佳见证。
12周的“声腔拾光”之旅,不仅让服务对象掌握了戏曲与手工技能,更帮他们重建了“我能行”的自我认同,搭建了彼此支持的同伴网络。这场以本土戏曲为特色的专业化服务,既为精神障碍患者后续社会融入夯实了心理与能力根基,也为探索“文化传承与专业赋能融合”提供了温暖范本——证明真正有力量的服务,从来都是用专业搭建框架,用温度填充细节,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在被看见、被支持中,勇敢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素材来源】北桥街道康复驿站
【编辑】高丹
【终审】麦晓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