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阅读:-
为深入贯彻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理念,11月15日,蝴蝶社工于北桥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奏响了一曲“成长交响曲”。活动将课业辅导、心理团辅与社会交往三大主题无缝衔接,打造了一个集学习、心理与社交于一体的一站式成长乐园,现场欢声笑语不断,见证了社区儿童的赋能成长。
序曲:书桌旁的“智慧火花”
下午一点,活动在孩子们“唰唰”书写声中拉开序幕。这里是课业辅导的“加油站”。面对孩子们在作业中遇到的“拦路虎”,社工化身耐心的“学业伙伴”,以启发式提问代替直接灌输,引导孩子们自主寻找解题路径。当小女孩琪琪(化名)终于攻克一道复杂的数学应用题,兴奋地举起手时,她脸上绽放的笑容,是这场交响曲第一个美妙的音符。这不仅是知识的巩固,更是自信心的点燃,为下午的后续活动奠定了积极的心理基础。

间奏:黏土里的“心灵奇遇”
告别了逻辑与公式,孩子们被带入了一个充满想象的心理团辅世界——“如果我是一种植物”。社工的提问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孩子们内心的大门。“我想做小草,风吹雨打都不怕!”一个内向的男孩小声却坚定地说。在随后的黏土创作环节,孩子们将这份内心的力量具象化:带刺的玫瑰、守护他人的大树、坚韧的仙人掌……每一件作品都是一次无声的自我表达。这场“心灵奇遇”,让孩子们在动手与分享中,完成了与自我的深度对话,学会了欣赏自己独特的“生命姿态”。


高潮:派对中的“友谊协奏”
一场名为“童心伙伴派对”的社会交往活动,将当天推向了最高潮。从“姓名传送带”的快速破冰,到“捉小鱼”的团队协作,再到“筷子夹球”的耐心考验,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会了沟通与配合。“筷子夹球”环节,当一组屡次失败时,另一组的孩子主动上前分享技巧:“你们要慢一点,夹稳点!”这一刻,竞争的界限被友谊融化。最后的“动物大变身”游戏,孩子们模仿着白兔蹦跳、青蛙蹲跳,整个活动室变成了欢乐的海洋,汗水与笑声交织,谱写出一曲美妙的“友谊协奏曲”。


从书桌前的静心思考,到心灵上的自我探索,再到派对中的尽情欢笑,蝴蝶社工用一个周六的下午,为孩子们演绎了一场完整的成长故事。这不仅是一次活动的简单叠加,更是一次从个体到群体的系统性赋能。未来,蝴蝶社工将继续探索和创新,为社区儿童提供更多元、更深入的成长支持,助力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关爱与陪伴中,奏响自己最精彩的人生乐章。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