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阅读:-
为丰富服务对象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其社会功能恢复,近日,通安镇精神康复驿站蝴蝶社工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开展“拼音启智,粘土愈心”系列活动,通过知识学习与艺术疗愈相结合的创新模式,为服务对象搭建起学习成长与自我表达的平台。
拼音小课堂:寓教于乐启新知
活动伊始,大学生志愿者化身“小老师”,在拼音小课堂上展现出十足的耐心。志愿者从最基础的声母、韵母教起,用生动的发音示范、有趣的图文卡片,帮助服务对象认读拼音符号。遇到发音不准确的情况,志愿者便逐字逐句地纠正,还通过简单的拼读小游戏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服务对象们也全神贯注,跟着志愿者的节奏轻声跟读,时不时举手提问,课堂上满是认真学习的身影,原本略显生涩的拼音知识,在轻松的氛围中渐渐变得易懂起来。
捏走烦恼:指尖绽放疗愈力量
在社工引导下,服务对象与志愿者共同开启了超轻粘土减压活动。桌上五颜六色的粘土刚一摆放好,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社工引导大家放松身心,随心所欲地将粘土捏成自己喜欢的形状——有的服务对象捏出了圆润的小花,有的家属捏成了漂亮的玫瑰花,还有的服务对象揉出了色彩交织的小球。随后,大家小心翼翼地将这些亲手制作的粘土作品固定在树枝上,原本光秃秃的树枝瞬间变得色彩斑斓、充满童趣。捏粘土的过程中,服务对象们脸上的笑容渐渐舒展,指尖的创作让他们感受到了动手的乐趣,也释放了心中的压力。
此次系列活动,既让服务对象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学到了实用的拼音知识,又通过粘土创作获得了情绪上的舒缓。大学生志愿者的热情参与,让服务对象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关怀。未来,通安康复驿站蝴蝶社工将继续探索更多元的活动形式,为服务对象搭建成长与疗愈的平台,让温暖与希望始终围绕在他们身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