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阅读:-
为拓宽儿童视野,学习志愿精神和戏剧文化,激发学习兴趣与热情。“澄”光伴行项目组开展为期一天的外出活动。
踏入艺术展厅,一幅幅经典美术作品如时光画卷般在眼前铺展。同学们的目光瞬间被梵高的《向日葵》吸引——那金黄的花瓣仿佛燃烧的火焰,笔触奔放而热烈,每一道线条都跃动着生命的激情,仿佛能让人感受到画家内心对光明的炽热追求。莫奈的《睡莲》又以另一种姿态震撼着大家:朦胧的色彩交织成一片静谧的池塘,粉白相间的睡莲在光影中若隐若现,笔触细腻而柔和,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诗意世界,连空气都似乎弥漫着淡淡的花香与水汽。同学们或驻足凝视,或轻声交流,有人掏出笔记本记录画作的细节,有人用手机拍摄下这难忘的艺术瞬间,试图将这份美的震撼永远留存。
午后转场至城郊的生态采摘园,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果实的芬芳。工作人员戴着草帽,手里拿着几个成熟的桃子和梨子示范:“判断桃子熟没熟,要看果皮颜色,红中透黄、色泽鲜亮的口感最佳,而且轻轻捏一捏,要有弹性但不能太软;梨子呢,果皮光滑、果柄周围没有绿色、拿在手里有一定分量的就是熟透的。摘的时候,对于桃子,要用手掌托住果实,然后轻轻向上扭转果柄;摘梨子就用食指和中指夹住果柄,稍微用力一掰就行,这样能最大程度减少对果树的损伤。”同学们听完后,早已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迫不及待地钻进果树丛中。
夕阳西下,满载而归的大巴上,同学们的兴奋劲仍未消散。有人翻看手机里拍的文物照片,回忆着博物馆里那些艺术珍品的独特魅力;有人热烈地讨论采摘时的趣事,笑声在车厢里回荡;还有人认真地计划着把今天的经历写成研学报告,想要把这份珍贵的记忆永远珍藏。“原来历史和文化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是能亲眼看到、亲手触摸、亲身感受的;劳动也不是枯燥的重复,是能收获甜蜜与快乐的。”一位同学靠在窗边,望着渐远的采摘园轻声说,眼中闪烁着思索的光芒。
这场研学之旅,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社工的贴心关怀是温暖的底色,从清晨精心准备的茶歇,到途中随时提供的帮助,让每一个细节都充满温情;博物馆的文化浸润是厚重的笔触,那些经典的艺术作品如同一把把钥匙,打开了同学们通往艺术与历史殿堂的大门;采摘园的劳动实践是鲜活的点缀,让同学们在亲身体验中懂得了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当茶歇的香甜、文物的沧桑、果实的清甜与奉献的温暖交织在一起,教育便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化作可触可感的生命体验。或许多年后,同学们会忘记某些画作的创作背景,记不清水果采摘的具体技巧,但那份被关怀的温暖、对文化的敬畏、对劳动的尊重,会像种子般埋在心底,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破土而出,茁壮成长,成为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