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阅读:-
夏意渐浓,北桥街道康复驿站内温情涌动。6月至8月间,蝴蝶社工以“家庭互助”为纽带,开展系列活动,为16组精神障碍患者家庭搭建起理解与支持的桥梁。从夏至的团圆对话到立秋的情绪觉察,社工巧妙地将节气文化与专业康复理念巧妙结合,不仅有效提升了家庭成员的沟通技巧,更帮助患者在稳固的家庭支持网络中逐步增强自理能力。
专业赋能:让沟通技巧在体验中扎根
活动始终锚定“沟通赋能”核心,邀请心理咨询师与专家量身定制课程。从“非暴力表达”的场景模拟到“情绪词汇表”的精准引导,社工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秋风呼吸法”让家庭在节律中体会情绪调节,OH卡互动以卡片为媒解锁深层心声,刘慧霞老师更借现场小冲突即时解析沟通障碍,用“以‘我’开头表达感受”的技巧化解对立。这些专业设计跳出说教模式,让家属在体验中领悟:“原来沉默的小动作里,藏着未说出口的需要。”
温情生长:让理解成为康复的沃土
手工与游戏的疗愈力量被巧妙融入服务。流沙画手工中,社工以“非指导式引导”鼓励家庭协作,当患者主动递出胶水、家属默契托住相框时,无意识的配合已悄然打破隔阂;蝶古巴特包制作时,裁剪的眼神交汇、拼贴的轻声商议,让专注协作替代了往日的小心翼翼;秋趣保龄将“击倒瓶身”喻为“拾起快乐”,社工在患者展露笑颜时,适时引导其与家人分享胜利。这些设计暗藏深意:通过共同完成任务,既让家属看见患者的能力,也让患者在参与中重拾自信,逐步融入家庭决策。
专业赋能:让沟通技巧在体验中扎根
从绿豆汤制作时的分工协作,到除蚊香包缝制时的经验交流,再到红色观影后“团结扛难”的共鸣,社工始终以“支持者”角色,在细节中推动家庭互动。当有患者主动拥抱母亲说“以后多聊心里话”,当家属感慨“陪伴不是纠正,是看见他本来的样子”,这些变化印证着专业服务的成效——不仅让家庭掌握了沟通技巧,更让患者在被理解中提升自理意愿,让和谐氛围成为康复的沃土。三场活动落幕,留下的不仅是手工作品,更是家庭中悄然生长的理解与力量。
【素材来源】北桥街道康复驿站
【编辑】高丹
【终审】麦晓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