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相城区服务类社会救助关爱帮扶项目】北爱·益残:从“不敢为”到“我能行”!

来源:互联网   阅读:-

资讯
2025
10/10
15:00

初秋的阳光透过北桥街道康复驿站的玻璃窗,洒在贴满“技能达标磁铁”的成长展板上。12名精神障碍患者组员从“不会规划路线”到“能独立设计就医路线”、从“害怕用电器”到“会检查插座安全”的蜕变轨迹,串联起为期6个月的住享其家·行稳致远—生活技能赋能小组服务历程。蝴蝶社工以专业设计为支撑,通过场景模拟、实操训练与长效延伸,实现了组员生活技能、自主意识与社区融入意愿的多维提升。

0ead8c3adbb9e439ca4cbfd4377047e

75e9eab8076d24c87f6851f30229463

一、以需求为导向,精准锚定服务靶心

活动筹备阶段,蝴蝶社工通过前期访谈、行为观察及能力测评,系统梳理组员在“居家”与“出行”领域的核心需求:居家层面,多数组员存在清洁流程不掌握、安全用电知识缺失、突发状况应对无策略等问题;出行层面,路线规划能力薄弱、公共交通使用焦虑、应急处理经验不足成为主要障碍;心理层面,普遍存在照护依赖强、自我效能感低、社区参与意愿弱等情况。

51a775583d307ebbc1d8441b1a0a86c

基于需求画像,社工构建“基础认知—模拟实操—应急演练—独立实践”四阶段服务框架,将6场活动内容与组员能力短板精准匹配:从基础的“插座标识识别”“公交站牌解读”入手,逐步深化至“书桌整理实操”“短途路线规划”,最终通过“迷路应对”“火灾处置”等场景强化应急能力,形成层层递进的技能提升路径。

二、以场景为载体,实现技能深度内化

社工以“沉浸式场景模拟”为核心方法,将抽象技能转化为具象化实操任务,推动组员在实践中突破能力瓶颈。居家场景中,通过模拟插座、茶具等道具,开展“安全用电排查”“沏茶流程实操”等训练,组员从“不敢触碰电器”到“主动排查插座隐患”,从“依赖他人代劳家务”到“独立完成烧水、沏茶全流程”,逐步建立居家生活自主管理能力。

f07e914ba608f19b87a730821056cb8

3ec26eab243eca76d50a1c077168599

出行场景中,社工结合社区实地环境与模拟地图,设计“路线标注—公交乘坐—应急处理”全链条训练。从“看不懂地图”到“能规划家到社区医院的路线”,从“害怕迷路不敢外出”到“知晓向民警、公交司机求助”,组员在反复实操中消除出行焦虑,掌握安全出行技能。活动过程中,社工注重引导组员互助协作,通过“同伴提醒”“经验分享”强化技能记忆,实现从“个体掌握”到“群体共进”的效果。

5809c4393253547ca2f4d2a63b5690b

三、以长效为目标,延伸专业服务价值

最后,社工通过“成果复盘会”“技能达标认证”及“长期任务布置”,巩固服务成效并推动技能向日常生活延伸。现场为组员颁发技能徽章,发放含每周出行任务的“盲盒”,引导组员将小组所学转化为日常习惯;同步向家属输出“技能训练手册”,指导家庭照护者延续训练,缓解照护压力;联动社区物业优化无障碍设施,为组员社区融入创造支持性环境。

从服务成效来看,组员已实现三大转变:一是生活技能从“空白”到“掌握”,居家清洁、安全用电、出行规划等核心能力显著提升;二是自主意识从“依赖”到“主动”,照护依赖度降低,主动尝试独立完成生活事务的意愿增强;三是社区融入从“回避”到“参与”,出行焦虑缓解,部分组员主动报名社区活动,迈出融入社区第一步。

此次小组的落幕,是服务的阶段性节点,更是组员自主生活的新起点。未来,蝴蝶社工将持续以专业服务为支撑,深化“个体赋能—家庭支持—社区联动”服务模式,助力更多精神障碍患者突破生活困境,提升生活质量,实现更有尊严、更具价值的社区生活。

推荐阅读:

 

THE END
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江苏视窗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